勤廉江西史鉴『18』
实事求是 依靠群众
——一次跨越地域的“兴国调查”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新余罗坊镇召集了八位兴国籍红军战士,对兴国县永丰区的土地革命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经系统整理后写成了四万多字的《兴国调查》,不仅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土地革命找到了依据,而且树立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以及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典范。
1930年10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行动委员会在新余罗坊举行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
10月29日,毛泽东从彭家洲出发,前往相距不远的陈家闹,出席在那里召开的联席会议,途中遇到许多新兵,主动跟他打招呼。毛泽东一问,才知他们是兴国县集体报名当红军的农民。他们曾见过毛泽东在兴国县群众大会上作演说,所以一见如故,称呼他“毛委员”。
从彭家洲到陈家闹,一路沉思的毛泽东突然吩咐警卫员到彭家洲新兵接待站通知营长,找七八个不同职业、各个乡村的农民红军同志,到总前委驻地彭家洲开座谈会。营长在全营挑选了7个干部,连自己共8人,于当日下午准时到会。这个最初冠名为“8个家庭的观察”,以后被命名为“兴国调查”的调查会,就这样在远离兴国县200多里的新余县罗坊镇开始了。这8位调查对象,有账房先生钟得五、教书先生陈北平、风水先生陈侦山、屠工傅济庭、泥瓦工雷汉香、爆竹工黄大春、小商人李昌英和雇农温奉章。他们在区、乡苏维埃政府中都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在红军预备队里也是营连级干部。他们既是社会的各个阶层,更是兴国县乡村土地革命的领头人,对分田分地的情况非常熟悉。
调查开始时,他们并不理解调查的意义,心情忐忑不安。毛泽东后来回忆:“我在兴国调查中,请了几个农民来谈话,开始时,他们很疑惧,不知我究竟要把他们怎么样。所以,第一天只是谈点家常事,他们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话。后来,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这样使他们开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我们简直毫无拘束,大家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
毛泽东以兴国县永丰区作典型,对根据地各个阶级在土地革命各个时期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生产生活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和表现,作了具体的了解和分析。毛泽东后来回忆:“我们的调查会是活泼有趣的,每天开两次甚至三次,有时开会至夜深,他们也并不觉得疲倦。”
得出的结论,都是由毛泽东事先提出来,征求8人同意之后,再记到本子上。毛泽东还询问了苏维埃政府、农村军事化及发展状况。由于蒋介石开始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红军为“诱敌深入”,要撤离罗坊,于是调查会仅开一周便结束了。
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
后来,参加《兴国调查》的8位兴国农民中,有6位都成了烈士。
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展现出的为求真知无谓远近的伟大求实精神,至今仍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