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江西史鉴 | 开怀天下事 不言身与家

发布时间:2022-06-07  浏览次数:225

勤廉江西史鉴『19』

开怀天下事 不言身与家

——曾志的家风故事

曾志(1911-1998年),女,原名曾昭学,湖南章宜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

在井冈山,有一对农民兄弟,哥哥石金龙七八十年代做赤脚放映员,弟弟石草龙一直当保安。但这兄弟俩却是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的孙子。曾志在建国后担任要职,在常人看来,把儿子、孙子从井冈山转到城里去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她的儿子和孙子却一辈子坚守在井冈山,也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家教家风故事。

曾志

1928年,17岁的曾志跟随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大部队来到井冈山,担任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井冈山斗争时期,曾志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因革命斗争形势严峻,她把这个孩子送给了王佐部下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取名石来发。而这个被留在井冈山上的孩子,也成为她心头永远的牵挂。

1951年,时任广州电力局局长的曾志通过井冈山的同志终于打听到了儿子的音讯。第二年,母子俩在广州相见,曾志见到24年生死未卜的儿子,眼泪控制不住,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也终于知道,石来发7岁那年,养父母便被白匪迫害而死,眼瞎的养外婆靠着乞讨拉扯他长大,吃尽了苦头。得知这些,曾志很愧疚地说:“老人家养了你这么多年,我不能夺人所爱啊!”

为了能够照顾养外婆安享晚年,曾志劝石来发回井冈山,她在儿子临行时嘱咐:“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你要安心在井冈山务农。”

石来发一直把母亲的教导铭记心头,在母亲战斗、生活过的井冈山做了一辈子农民护林员,身影一直穿梭在井冈山的密林深处。

1985年,石来发带着儿子石金龙和石草龙到北京看望已离休的曾志,当时石金龙是井冈山垦殖厂的赤脚放映员,弟弟石草龙是农民。一路上,他们有个念想,就是希望奶奶曾志能帮忙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哥俩第一次见到奶奶,发现奶奶家里并不是想象中的“锦衣玉食”,而是非常简朴,最多的就是书。

曾志看到儿子、孙子非常高兴,晚饭时,石金龙说:“奶奶,盼了这么多年,我们一家才能在一起,这是家里最幸福的时候了!”曾志叹了一口气说:“是啊,金龙,我们还能在一起真是不容易!我有多少战友都牺牲了,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还有多少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身上流的是谁的血。和他们比,我们真是再幸福不过了。但是要知道,没有他们的牺牲,也不会有咱们的团聚。所以,我是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你们也都是。作为咱们家的孩子,更应该懂得回报。”曾志用朴素的语言教导着自己的后代。

在即将离开北京的前夜,石金龙瞧着奶奶心情不错,就壮胆提了唯一的要求:“奶奶,家里都挺好,您不用挂念。只是,我们爷仨都是农村户口,您看能不能给家里解决一下商品粮户口?”

没想到,曾志听后很久没说话,因为“农转非”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条件不符合政策规定。曾志用筷子拨了一下吃过的东西说:“孩子们你看,我们吃的这些东西不都是农民种的吗?现在的农民在农村有田有地,可以自己种粮食吃,一家人多好啊,还去转什么商品粮户口啊?何况,作为咱们家的孩子,更不应该搞任何特殊化,不能因为我身居高位而违反规定!”

石金龙这才明白,在奶奶这一代共产党人心里,组织原则就是党的生命。

弟弟石草龙随后到北京打工,做挑沙子、水泥的小工,奶奶经常耳提面命,她的一生也是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石草龙渐渐明白了奶奶当初不给他们转商品粮户口的苦心。

1998年,曾志重病住进了医院,告知前来看望的石来发和石金龙、石草龙兄弟,她这一辈子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希望能够理解她。

曾志把自己的积蓄交了党费,剩下的全部捐给了大山里的孩子,没有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分钱遗产,她的遗书这样写道:“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

“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会安。曾志的家风纯粹、干净、高尚,她对子女的“不近人情”,表现出一个红色家庭对家风的严格要求,让人肃然起敬。“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曾志的这句话成为她一生光辉品格的最好写照,代表着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家藏心底”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