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早抓小 避免“小偷针大偷牛”

发布时间:2015-05-12  浏览次数: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5-05-12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纪委是如何处置问题线索的》视频,披露中央纪委对反映干部问题线索的分类处置标准进行了调整,去掉了“留存”环节,增加了“谈话函询”环节。谈话函询是对线索中反映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一般性的问题处置方式,有利于防止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避免把“小苍蝇”养成“大老虎”。制度改革再一次将作风建设“抓早抓小”观念持续强化。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腐败分子,多半经历从小错到大错,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最终滑入腐败的泥淖。倘若发生问题之初,能有人对其监督提醒,就不至于“一条胡同走到黑”。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广东省海防与打私办原主任罗欧等落马干部,无不在被惩处时连连悔悟,“如果当初能有人提醒我,我不会走到这步田地。”这样的话,固然有为己开脱的成分,却也说明了“抓早抓小”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行使权力,不能指望全靠他人来监督,最根本的还得靠精神上的纯洁与坚定,自觉廉洁从政。但人常有犯糊涂的时候,面对诱惑、摇摆不定时,若能有人拉拉袖子、提提醒,挽过错于起始,功莫大焉。知易行难。道理好懂,但在有的地方某些时候,纪检部门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办大要案上面,疏于日常“小线索”的“深谈话”,使有的领导干部直到“问题成堆”时才来“算总账”。甚至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要“爱护”干部,对于一些小错误,能不指出就不指出,能不处理最好不处理,以免影响其发展前途。这看似爱,实为害。

  古代名医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至今仍给人深刻启示。扁鹊认为其长兄医术最好,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其仲兄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而自己最差,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之于现今,治病于未发、初起就如同反腐倡廉建设的“抓早抓小”,“抓早”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早发现早解决;“抓小”是小处着手,防微杜渐,做到小错、小案、小节零容忍,避免由“小偷针”到“大偷牛”的演变。

  若将“抓早”与“抓小”进一步区分,“抓早”是以教育提醒为重,关键是要及时发现。领导干部的不廉洁苗头,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总有端倪征兆可察。比如,有的人上班时电话频繁私事多,下班后交际往来应酬多,这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很多人正是由交友不慎而堕入腐败。“抓小”侧重教育挽救,及时处置。比如有的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今天收条烟,明天吃顿饭,这样的行为就该问责或提醒,不能因为案值小、职位低、性质轻等因素而放宽标准,不因婚丧喜庆、往来赠礼、年货节礼等由头而放纵不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致力于“抓早抓小”,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纪检部门应当营造一种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氛围,增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接受监督意识;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规新制,诸如在反映干部问题线索的分类处置标准中增加“谈话函询”环节,便是个好法子。以制度创新促清风徐徐,吹散一些干部身上即将聚集的浓厚“雾霾”,保护的是干部,弘扬的是正气。(时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