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深刻阐明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指引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在深入调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上取得成果,努力在如何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一、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不同的发展观,将产生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汲取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的英明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提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对发展内涵所作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深刻揭示,大大拓宽了发展的视野和领域,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科学发展观广泛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着眼世界未来新的发展趋势,是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时,都把经济增长作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把GDP的增长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战后50多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问题。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1972年,国际环保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各国开始研究过去通行的采用GDP标准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科学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每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三个指标。人类社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认识,希望找到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第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审视过去、把握现在、谋划未来,是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视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探索。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2003年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这是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系统阐述,提出“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抓住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个硬道理,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明确回答了“为了什么而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格的不断健全和人文修养的全面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工作部署和安排上,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这“三个迫切需要”,我们要在学习调研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切实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上有新的提高。
(一)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居安思危,妥善应对,深入把握中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才能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中赢得主动。
一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政治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仍然尖锐,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十分严重,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在经济上,国际金融危机加剧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在文化上,西方国家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活动。
二是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发展同外部环境日趋紧密。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2007年,国际货币基金会发表报告称,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内问题都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任何一个国际形势的变化都可能对我国的发展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发展同外部环境这种日趋紧密的联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是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央在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和决定。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两个基本判断:一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一个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今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经历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克服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急剧变化造成的冲击,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经济形势,强调要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10月21日,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既坚定不移抓好国内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妥善应对并有效化解来自外部的挑战,又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二)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千头万绪,只有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做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一是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上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从2003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强大的真理力量。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将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并开始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快速发展的各种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如果处理得当,就能抓住战略机遇期,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但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增长徘徊。
二是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标要求上看。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人民造福,而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2007年以来,太湖、巢湖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环境污染正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地方还发生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三是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上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大安排,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必须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比较突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三)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才能使党承担起领导发展的崇高使命。
一是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特大型政党,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繁重。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历史和现实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党要艰难很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二是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反复强调,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迫切要求我们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去,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去,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是一些地方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特大安全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冲击了社会安定,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总之,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保证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反腐倡廉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协调性和工作的实效性。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这是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按照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我们提出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改革开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十五大明确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我们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来进行,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全党要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纪检监察工作一定要在指导思想上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供服务和保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得力措施,做到科学安排、科学推进。
(二)在工作理念上,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政之所行,在顺民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首先,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反腐倡廉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始终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教育、帮助和督促广大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反腐倡廉建设更加富有成效。其次,以人为本为衡量反腐倡廉成效提供根本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反腐倡廉工作做得好不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否取得成效,归根到底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的法定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证,人民是否满意。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在方式方法上,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牢牢把握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也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方法。要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观察和审视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整体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进展情况,既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又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要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要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加强工作的思路和规划,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把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与发挥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全面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的优势,进一步形成党政监督的整体合力。
(四)在总体思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反腐倡廉方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拓展工作领域,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反腐倡廉方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路和治本措施。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推动科学发展,要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开阔的发展前景,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创新。纪检监察机关要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真正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思想解放带动纪检监察观念更新,以观念更新带动纪检监察工作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带动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及时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反腐倡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实现纪检监察工作理念、思路、方法与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
(五)在自身建设上,必须始终坚持“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这个主题,认真落实“四个对”的基本要求,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搞好自身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永恒主题,必须始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今年初,委部机关和四个试点单位深入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这是纪检监察机关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承接先进性教育活动、迎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际行动。我们要认真总结主题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认真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并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进一步查找和解决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能力素质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保证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大局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加强业务建设,全面提高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能力。
(作者系中央纪委副书记)
(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