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江西史鉴 | 为民情怀点亮科研星火

发布时间:2023-05-16  浏览次数:

为民情怀点亮科研星火


——黄路生的故事

 

黄路生,1965年1月出生,江西上犹人,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科技部/江西省部省共建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

作为农民的儿子,黄路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民生情怀,从小用家中养猪换来的学费读书,启发他思考生猪生产对中国的特殊意义。1980年,年仅15岁的黄路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农业大学,并顺利完成本硕阶段学习。

黄路生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他与学生们年龄相仿,亦师亦友,他要求学生立志成才、专心学习,带领的班级是当年全校入党和考研人数最多的班级。

黄路生(左三)工作照

1991年,黄路生赴苏联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目睹了苏联解体,看到了苏联社会大变动,他以所见所闻多次从莫斯科写信给他担任班主任的学生,引导教育他们一要专心学习专业,二要热爱自己国家,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制度,爱自己从事的专业。这样的想法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李劲松就是其中之一。留学归国后,李劲松在生命科学领域潜心研究30多年,始终坚守初心,勇攀科学高峰,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黄路生获得我国畜牧学科第一个前苏联及俄罗斯科学博士(正博士)学位后,回到母校江西农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当时,他带着刚出生的儿子一家三口就住在2间大学生宿舍里,与学生们住在一起,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床都是从学校后勤处租借的,这样一住就是两年。

除了生活环境艰苦,黄路生刚回国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仅有一间9平方米的实验室和2000元的设备。但这些困难没有阻止黄路生忘我的工作热情,他专注地投入到动物分子遗传标记及“中俄猪联合育种”的研究工作中。1999年底,江西省第一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江西农大正式成立,2014年,科技部和江西省政府联合批复成为江西省第一家独立组建、全国生猪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黄路生心中始终记着:中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猪种资源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然而,我国商业化生产猪种的核心种质90%以上依赖进口,持续从美国、加拿大、法国、丹麦等国家引进,不仅受到价格节节攀升的扼制,还得承受“外来疫病”传入的风险。当前,养猪生产平均饲料转化效率为3.0:1,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饲料转化效率每下降0.1,就相当于我国人均可增加5.5公斤粮食。因此,中国一定要培育自己的优质品种。

“打好基础才能管住长远”。黄路生认为任何事情都得从基础做起。家猪所有经济性状:生长快慢、抗病强弱、产仔多少、肉质优劣等等,都受遗传基因调控,如何找到控制经济性状的基因是关键,找到了这些基因,通过合理遴选并优化优势基因组合,就能培养出适合生产和消费者需求的商业猪种,就能实现良种国产化。

为了建立全国最完备的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黄路生和他的团队从1995年开始,用了4年半时间,行程47万公里,采集了国内全部68个地方种猪(群)12700份DNA样本。为确保猪种纯正,他们采样选择的往往是最偏僻的地方。一次云南之行,他们连续乘车42小时,下车时,腿肿得站都站不稳。

2017年,黄路生迎来科研成果的产品创新。他牵头研发了育种性能全面超过美国的家猪新品种培育基因芯片“中芯一号”,实现了我国地方及商业猪种育种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超越了欧美现有的同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芯一号”基因芯片中29个因果基因位点对民族企业全部免知识产权费使用,解决了此前中国企业每检测一个因果基因位点就要支付30美元专利使用费的难题。

科学无止境,攻关不停歇。近年来,黄路生和他的团队立足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一猪两用”国际大科学计划,全力推动国际大科学合作。他积极争取科技部与农业农村部的支持,倡议依托生猪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江西建立国家种猪资源中心,为新兴医用猪领域实现“0到1”的进程抢占先机搭建平台。黄路生说,中心建成后,将能更好地吸纳汇集国际资源,对我国生猪种业“破卡”工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黄路生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和年轻的博士们。正是血液中流动着的红色情怀,脑海中铭刻着的报国初心,才激发着他不断走向科技前沿,以创新创造成就自己及团队的科研人生与中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