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江西史鉴 | 勤廉克己 尽忠于党

发布时间:2022-05-27  浏览次数:

勤廉江西史鉴『9』

勤廉克己 尽忠于党

——“江西为革命牺牲第一人”赵醒侬的故事

赵醒侬(1899-1926年)原名性和,曾化名心农、兴隆、赵干、邵兴隆等,江西省南丰县人。江西革命先驱,早期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与方志敏、袁玉冰合称为大革命时期的“江西三杰”。

1899年,赵醒侬出生在江西南丰县城一个贫苦的裁缝家庭,少时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到长沙、常德、汉口、上海等地做学徒工,每天要劳动十多个小时,受尽剥削和欺辱,仍不得温饱。1919年,赵醒侬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曙光,毅然将名字“性和”改为“醒侬”,以表自我觉醒和救国救民决心。 

赵醒侬

1922年,为寻找革命真理,赵醒侬在上海结识了方志敏、袁玉冰。三位赣籍青年相见十分投缘,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议论时局,共同商议如何在革命氛围不浓厚的江西传播马列主义。这年11月,受中共中央委派,赵醒侬与方志敏一同回到江西,开展革命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他以江西改造社为基础,创办了第一个革命据点——南昌文化书社,专门“贩卖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革命书报”。1923年10月21日,团中央特许,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赵醒侬当选为委员长。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南昌特别支部成立,赵醒侬任书记。

江西党团组织建立后,秘密机关设在南昌解家厂的一栋民房里。为掩人耳目,赵醒侬乔装成一位“阔老爷”。“阔老爷”要有阔老爷的样子,得有仆人服侍。于是,方志敏把堂弟方志纯介绍给赵醒侬做“厨子”和“门卫”。

当时党的活动经费非常困难,为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赵醒侬严于律己。那时,出于乔装需要,组织上给赵醒侬做了一件长褂。他十分爱惜这件长褂,除了出门或会客,平时很少穿。方志纯回忆,在他的印象中,除了这件长褂外,赵醒侬没有另外叫组织上做过新衣。在秘密机关,赵醒侬经常工作到深夜,实在饿得不行,就叫方志纯帮他买碗馄饨吃。本来一碗加鸡蛋的馄饨要30个铜板,为了省钱,赵醒侬只让方志纯买5个铜板一碗的普通馄饨。

赵醒侬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是如此。赵醒侬妻子住在南昌营房街附近,为防止暴露,他从不让妻子到秘密机关来。赵醒侬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按组织规定可领取生活津贴。但由于党的活动经费没保障,赵醒侬的生活津贴不仅不够日常生活开支,而且常常因多种原因不能及时领取。为此妻子带着女儿时常过着没米下锅的清苦日子。起初,妻子有过怨言,但当她了解了赵醒侬的事业后,便渐渐理解了丈夫。

1926年的一天,赵醒侬冒着酷暑,照常前往办公地点,刚走到百花洲附近时被便衣侦探逮捕。1926年9月16日,在南昌德胜门外的一块芝麻田里,一阵凄厉的枪声响起,赵醒侬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7岁。赵醒侬牺牲后,20多万群众集会,悼念赵醒侬和北伐牺牲将士。中共中央《向导》周报载文《悼赵醒侬同志》,称他为“江西党的组织者”“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方志敏写诗《祭醒侬》并称他为“在江西,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运动的第一个牺牲者”。

时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如今的盛世已如赵醒侬烈士所愿。赵醒侬烈士在生如夏花的青春时期,用牺牲和鲜血换来了革命的发展,换来了今天的国泰民安。他为了革命理想勇于斗争、勤廉克己、尽忠于党的宝贵精神品质,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接续奋斗、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