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江西史鉴 | 贤母教子 终成大才

发布时间:2022-05-27  浏览次数:

勤廉江西史鉴『10

贤母教子 终成大才

——陶侃与母亲的故事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江西鄱阳人。东晋时期名将。他出身贫寒,曾任太尉、征西大将军、都督八州诸军事,后封长沙郡公。陶侃成长为一代名将,与母亲的教导息息相关。

陶侃的母亲湛氏,江西新干人,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为中国母亲树立起了诲子成才、成贤的典范。

湛氏十六岁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陶侃年幼时陶丹就去世了。湛氏没了依靠,只能带着小陶侃回到了新干娘家。她以纺线织纱为生,供陶侃读书。湛氏小时受过一些启蒙教育,因而十分重视对陶侃的教育。她家教严谨,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养忠顺勤俭美德。小陶侃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发奋读书,兼通诗史和兵法,成为文武兼通、远近闻名的人才。

太守范逵曾到陶侃家借宿,可陶侃家里一贫如洗,没有款待之物。湛氏剪下自己的长发,换来一些米和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后喂范逵的马。范逵得知后感慨:“非此母,不生此子!”这就是“截发留宾”的故事。

陶侃要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郑重地递给儿子一个包袱:“我这里有一份礼物,你一定要到了官衙后再打开。”陶侃来到县衙后,小心翼翼打开包袱,只见里面包了一撮泥土、一只破旧的碗和一块白色的粗布,陶侃先是一怔,很快便明白了母亲的用意:泥土是叫他要永远记得家乡和父老;破旧的碗是叫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贫寒出身,不要贪图荣华富贵,保持艰苦朴素的本心;白色的土布是叫他做官要清清白白、廉洁自守。

陶侃担任管理渔业生产的小官时,想到母亲平素好吃糟鱼,很想孝敬母亲,便派人给母亲送去一小坛腌鱼。母亲收到礼物,为儿子的一片孝心高兴,但她不忘问来人:“这鱼是哪里来的?”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分的,不值什么钱。”母亲听到“官府”二字,立即将腌鱼原封不动退回,并且回信恳切地责备儿子:“你身为管事的官员,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看起来是敬母的孝道,但违背了对国家的忠,只会让我更加担忧!”这就是“封坛退鲊”的故事。

封坛退鲊

陶侃一直谨记母亲的嘱托和教诲,在后来的仕途中正直为人,清白为官,史称他治下的荆州“路不拾遗”。正是母亲教育有方,陶侃后来终成国家栋梁,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