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郑义门创建并倡导的“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堪称古代文化廉政之典范,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郑义门的儒学伦理教育和孝义家风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倡导的勤政廉政、仁义道德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同样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廉政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浦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江南第一家”建立浦江县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县纪委编撰的两期教材五易其稿,译成白话文,汇编成两卷“江南第一家廉政文化史”,发给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同时规定,今后凡是新提拔的县管干部或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都要到这一基地接受一次廉政教育。
郑义门对德与廉十分重视,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等家规,因此从这儿出仕的173位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为此,该县纪委组织抽调人员,与有关专家一道,根据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原则,从大量郑义门文化史库中,挖掘出二十余个廉政勤政小故事,每篇言之有据,发人深省。现从中撷取四则小故事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一、郑铢官小不忘廉
郑义门七世祖郑铢(1299——1355),字彦平。四岁母丧,十一岁父逝,兄弟三人,由伯母周氏抚养成人。他和兄长郑钦经营嘉礼庄田二千亩,收入用于家族中男女婚嫁,余资储藏,使得一家男女大礼经费无虞。
郑铢立志要为朝廷、百姓做点有益的事,至北京被荐于脱脱丞相,脱脱见而器之,奏为宣政院照磨管勾,统领浮屠氏事。元代的宣政院,职司宣扬一国政教,具体管理江南寺院。照磨一职,是管理档案。郑铢虽然只是管理员(管勾),但由于他手上的档案都是关系和尚们的身份、等级、津贴等切身利益,最容易与和尚勾通作弊,因此前几任照磨作伪犯科现象时有发生。他到任后,各寺院的和尚同样纷纷向郑铢送来许多钱币,郑铢严词拒收,和尚们还以为自己的钱送得太少了,于是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屡遭拒退,真是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经过打听,方知郑铢来自浦江“郑义门”,郑义门有严厉的《家规》,其中规定:“子孙出仕如有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贿者始各自敛。
时江浙行省右丞相朵儿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勋,统领宣政院事,察知郑铢之廉洁。在宣政院推选廉政官吏的时候,全院异口同声齐推郑铢为真“廉吏”。遂任命他为持檄文行部两浙,仍一毫无所取。众和尚说:“凡受檄来者,都想得重贿,否则,祸立见。在他们回去时,无不积钱数万,独郑君两袖清风归去。
不久郑铢调任上海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大使。当时,在嘉定、华亭、上海交接带,有田数十顷,属于提领所辖。而都水使者(统管水利的人),要增加江淮财赋府的税收,便重复收赋。由此,田赋苛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郑铢察情后奏于朝廷,得以免赋。同时,制止了在稻田所工作的官员随心所欲提取精粮的现象。郑铢官虽小,但是为官廉政,受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