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的疾苦装在心里
——“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故事
甘祖昌(1905—1986年),江西省莲花县人,1926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经历了井冈山革命斗争、五次反“围剿”、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红军万里长征、晋绥抗日、保卫延安、南下广东、中原突围、解放西北、进军新疆等大战。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之一。1957年,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将军率全家人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从井冈山出山又回山的“将军农民”。
作为长期从事部队后勤工作的“粮草官”,甘祖昌从修械所所长、湘赣军区兵工厂财政总务科科长兼原料采购员,到团、旅、纵队、军、兵团、大军区等单位后勤部门的负责人,面对艰难险阻,他能够坚定不移地一路走来,靠的就是对党的坚定信念和自己的廉洁自律。他无论当将军还是当农民,始终坚守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高尚情操。
1951年,在一次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因特务破坏桥梁导致车祸,使甘祖昌的头部再次受伤,加剧了战争时期两次头部受伤留下的严重脑震荡后遗症,他深感自己不再适合做领导工作。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授衔仪式上,他穿着将军服,神采奕奕,但回家后却对妻子龚全珍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
此后,他不止一次向组织上写报告:“我自跌伤后,患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适做领导工作。但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和乡亲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他的请求没被批准,他便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写报告,1957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到新疆检查工作,他当面向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领导提出申请,终于如愿以偿,甘祖昌回到家乡莲花县务农。
回乡后的29年,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甘祖昌就像当年打仗一样豁出性命干,不辞辛劳带领乡亲们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尤其是带领村民改造红土壤,把数百亩低产的“冷水田”改造成高产田,获得大丰收。甘祖昌先后为家乡修建了3座水库、4座电站、1座水泥厂、12座桥梁、3条公路、3根压力水管和20多公里长的引水渠,不仅解决了乡亲们的温饱,让家家吃上了白米饭,而且为家乡群众过上幸福小康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用为民谋利的初心诠释践行了自己的赤胆忠诚。
修建水利是需要钱的,为给家乡建设积累资金,甘祖昌回到农村后,全家缩衣减食,过着节俭的生活。甘祖昌对子女要求严格,不许他们有任何特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自己种菜,每件衣服至少穿10年,衣服破了就补,补好再穿,实在不能补了就拿去做鞋底。乡亲们称他的形象是:一身补丁打赤脚,一根烟斗没有嘴,白罗布手巾肩上搭,走路笔挺快如风。
就是这样一位将军农民,没有特权,只有廉洁;没有享受,只有奉献。他对自己很抠门,但对支援家乡建设,为乡亲们扶贫救危,却十分慷慨。
图田村有个青年叫刘海清,从小因病不能站立,父亲又有肝病,一家日子艰难。甘祖昌处处关心刘海清一家。上面派医生来给甘祖昌看病,他总要把医生带到刘家。他写了十多封信去外地访医求药,一心想让刘海清站起来。后来,当他得知刘海清的残腿无法治愈时,又给他买书订报,出钱请师傅上门教手艺,鼓励刘海清自强自立。终于,在甘祖昌的帮助下,刘海清学到了一手娴熟的编织技术,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回乡初期,甘祖昌和两个弟弟挤在一起,三家人同住一栋旧房子。民政部门几次要为他在县城盖房,都被他婉言谢绝。后来,甘祖昌家里人口增多,老房子实在挤不下了,他才自己花钱在村里盖了一栋普通民房。一次,省民政厅厅长来看他,要补给他建房费,他说什么也不要。
甘祖昌离休后,新疆军区几次提出要给他配备小车,他都谢绝了,后来他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又担任了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社会活动多了,有关部门准备给他购辆小车,但他始终不要。
甘祖昌因病住进县医院,按照他的病情,必须用一些好药。县里紧急向省、地医院求援。甘祖昌知道后,一再不让这样做。为了节省国家开支,他每次买药都是自己出钱,当时光是未报销的药费单据就有5000多元。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莲花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交待家人的话是:“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他留给妻儿的唯一遗产就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他在1955年荣获的3枚勋章。这就是红土地上的革命赤子,忠诚人民红心向党,碧血丹心日月可鉴。